由于隆福大廈在18年前的一場大火中“元氣”大傷,之后多次轉型均不成功,導致其始終難以償還在興建時欠下的一筆數額不菲的債務,最終只能停擺。
有消息稱,在隆福大廈因難以維系而閉店的同時,大廈數千名員工的基本工資仍在支出。不過這一傳言,并未得到隆福大廈方面的確認。巨額債務帶來的經營風險,令眾多有意接手隆福大廈的商家望而卻步。而核心商業設施的停業,使隆福寺商業街的經營狀況也大不如前。
隨著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市國資公司”)與信達資產公司在上周五戰略合作協議的正式簽署,市國資公司從信達公司手中接手了隆福大廈所欠債務。
“解決債務問題是重啟隆福大廈的前提。”這是業界對隆福大廈重生的普遍看法,但“輕裝上陣”的隆福大廈所面臨的嚴峻考驗,也將接二連三地到來。
北京財貿學院院長王成榮教授認為,破解產權痼疾、找到重啟的鑰匙之后,隆福大廈還要對定位、業態和布局等環節進行深入調研。由于商場長期處于停業狀態,不少消費者甚至商家都對其感到陌生,招商等環節的難度將會很大。而對于隆福大廈目前正在為重張進行的業態論證,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表示,隆福寺商業街所在商圈歸屬不清,要想續寫之前的輝煌,應確定該地區在所屬商圈內的主、副地位。
在東城區“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以隆福寺地區為核心建設文化藝術品高端交易中心”的大背景下,市國資公司宣布,與隆福大廈原大業主——北京一商集團,以及東城區政府一起,對隆福大廈以及隆福寺商業街進行統一開發。
而與運營層面將遇到的難點相比,隆福大廈和隆福廣場,特別是后者目前面臨產權分散問題,眾多小業主共同擁有廣場的使用權,這可能成為隆福寺商業街整體規劃的潛在阻力。公開資料顯示,總投資近5億元的隆福廣場,經營面積約1.6萬平方米,大多數柜臺都出售、出租給一些單位和個體商戶。據了解,隆福寺商業街上的一些店鋪的產權也分落在小商戶之手。
事實上,在北京商業領域,因產權分散,導致最終解體的商場并不鮮見。在距離隆福寺商業街不遠的世都百貨,就曾因產權分散在一夜間“轟然倒塌”。時至今日,由于這一核心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導致世都百貨之后的數次轉型均以失敗告終。
在業內人士看來,破解產權分散難題需要借助“領頭羊效應”來實現。王成榮表示,為商街支柱隆福大廈成功定位,很可能會帶動其他小業主向其靠攏。(來自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