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擁堵,房價高企、生活成本提高……京滬等特大型城市集中暴發“城市病”成為今年兩會的熱點。全國政協委員李延聲提案:《加強城市規劃立法是城市發展的關鍵》認為,必須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立法,加強人大對城市建設的指導和監督,減少領導隨意更改城市規劃。關注大城市病治理的各方代表委員也紛紛支招。
限行限購治標不治本
新京報:人口、交通、住房、環境,北京這樣的大城市環境目前出現了很多問題,根源是什么?
李延聲:根源就是沒有整體的預見性,也就是沒有科學的規劃。
林嘉騋:北京已經陷入了大城市病,這就暴露了規劃的不足。不管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都應該從生態城市的角度來考慮。
新京報:尾號限行、買車搖號、買房限購等等措施,這對改善這些問題能否有效?
李延聲:這都是臨時性的措施。
林嘉騋:不能改善,這其實就是在頭痛治頭、腳痛治腳。
控制來京開會數量可緩擁堵
新京報:還有什么樣的辦法呢?
李延聲:城市的核心是要適宜居住的。而現在,走也走不動,空氣也不好。現在都說要建國際大都市,蓋摩天大樓,我是覺得不要“崇洋”。北京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缺水,要種樹,要搞好綠化,進行生態建設,實施惠民工程,這是無論窮人富人都需要的。可是,現在的現狀卻是到處要建“標志性建筑”,搞水泥森林。
林嘉騋:交通擁堵涉及到方方面面。北京這么擁擠,國務院可以出臺措施,應該控制北京會議的數量,會議的人數。現在是,開一天會,這么多人坐飛機來北京,如果多推廣電視電話會,會上把精神都傳達回去,不必要都來北京開會。提倡節約型服務型的政府,就應該這樣。
國外首都很多是分兩種,一種行政首都,一種商業首都。我建議首都功能東擴,北京市政府搬到通州,北京和天津連在一起。不能所有的衛星城市、周邊地區,縣一級的城市,都變成睡城啊,比如通州,配套做好了,什么事情都可以在通州解決,就沒有必要到北京。
建議人大監督“183個國際大都市”
新京報:避免大城市病,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多做工作?
李延聲:城市規劃要以《城鄉規劃法》為依據,結合各地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城鄉規劃法實施條例。
同時,還要加強人大對城市建設的指導和監督。建議全國人大組織考察團,首先對183個擬建“國際大都市”的城市進行專題調研,提出整改意見,為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立法提供參考和借鑒。比如,建摩天大樓應經人大審議批準。
當然也有許多城市的規劃做得比較好。重慶市對城市規劃進行立法保護,規定城市規劃一旦通過形成決議,至少經歷三屆政府,如果確要變動,必須啟動法律程序。
林嘉騋:城市規劃要做好,應該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規劃中去。城市不能是水泥的堆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比如,全國很多城市都搞音樂噴泉,其實完全不用搞那么多,這與基層官員的素質有一定的關系,有的人就認為是越大越好。(來自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