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文化產業園區、集聚區數量已逾萬家,甚至在區縣、鄉鎮都會發現它們的身影,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產業集聚的不到5%(北京獨棟寫字樓)。
亂象 全國文化產業園區上萬家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第六屆北京文博會主展區看到,八個展館中有三個展館專門展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內容;在省市文化創意產業展館,各省市的文化產業園區前來推介展覽的也絡繹不絕。
這些園區、集聚區打出的概念都非常引人注目,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藝術園區”、“歷史文化產業集聚區”、“設計創意產業園”、“國際傳媒集聚區”、“動漫產業基地”等,應有盡有。
“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數量驚人,雖然國家承認的只有1300個,但實際上估計13000個都不止。”陳少峰說。
他告訴記者,僅上海市市級的文化產業園區就有100多個;北京市市級的有30個,區級至少上百個。除此之外,在各區縣、鄉鎮都能發現它們的身影。如某省會城市的一個常住人口不到10萬人的直轄區,竟然也在規劃“十二五”期間投入16億元資金,建設民間藝術精品展演園、影視創意制作產業園、動感體育旅游文化產業園這三大文化產業園區。
清大文產(北京)規劃設計研究院是一家專門為各地做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的機構。該院負責人表示,從2007年開始,各地做文化產業園區規劃的需求就開始暴漲,目前,僅該設計院為各地做過的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就有約上百個了。
公開資料顯示,這些園區的產值卻沒有它們的規模那么火爆。據悉,上海目前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產業園區總共約有300家,數量不少,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在產值上卻只占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產值的十分之一還不到。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一些園區占地面積很大,入駐的文化企業卻寥寥無幾,規模較大的、較為知名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我國上萬個文化產業園區中,真正能稱得上是‘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只有不到5%。”陳少峰說,“量大質不高”是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的總體特征,也就是說,園區不少、產值不大、企業不多。
推手 地方政府主導文化產業大躍進
《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曾提出,“到2010年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力爭達到30個”的工作目標。
記者注意到,在目前北京市認定的這3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中,除了已被公認為聚集區的798藝術區、C B D傳媒產業集聚區以外,北京大紅門服裝創意產業集聚區、通惠時代廣場、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琉璃廠歷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京歡樂谷生態文化園等名稱也在其中(獨樓出售)。
一位參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論證的專家表示:“像大紅門服裝批發市場被認定為服裝創意產業集聚區這種事兒,我們也覺得很困惑,因為它沒有創意的部分。但政府也有政府的考慮,也是為了平衡城區發展,算是給欠發達地區的一些鼓勵扶持。”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通惠時代廣場本來是一個寫字樓,只不過因為一些知名文化傳媒類企業紛紛入駐,目前成為了現代傳媒公司的聚集區,就被評上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稱號;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園區、琉璃廠歷史文化創 意 產 業 園 區 雖 與 歷 史 文 化 沾 邊兒,但更多是一個市場;北京歡樂谷生態文化園則主要是一個旅游項目。
“有一些園區,它們究竟能不能稱得上是園區,都尚待商榷。”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范周對記者說。
他表示,“現在經常有這樣的現象,這一片或者這棟樓從事哪種職業的人多,就叫什么園區。”例如:這棟樓有20多家租戶是從事傳媒 行 業 , 就 掛 個 牌 稱 為 “ 傳 媒 園區”,這種現象目前比比皆是,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看到眾多個“印刷設計園區”、“廣告設計園區”出現的原因。還有一種園區,掛羊頭賣狗肉,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利用發展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在里面開展的卻多是餐飲、服裝、體育用品,使園區變了味道。
此言非虛。陳少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現在多數文化產業集聚區基本沒有產業集聚,也沒有形成規模,主要還是靠租金的收入過活,甚至有的是靠政府補貼。也有很多搞服裝、茶等的市場,只要和文化沾邊,就把自己稱作文化產業集聚區。更多企業看到文化產業的發展前景和政策支持,就從原來的高爾夫、度假村搖身一變也變成了文化產業園區。
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是重要推手。范周表示,地方政府在重視到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后,有些不乏因為政績需要,而弄一些假大空、運動式、大躍進式的文化業。(來自新浪樂居)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支持或者贊同其觀點。
http://www.dengminghao.com/ 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