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錄得一新例。據新華社旗下《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外資拋樓套現的消息近期頻傳,外資加速撤離中國樓市的傳言正逐漸被印證:繼全球最大私募股權公司黑石集團轉讓上海Channel1購物中心后,10多名美國投資客又集體拋售上海某酒店的70多套房源(寫字樓出租網)。
當然,這并非外資撤離中國樓市的先例,早在去年,高盛、大摩就出讓了其在滬的房產項目。
但與高盛、大摩賺得盆滿缽滿不同,黑石尚未賺夠卻盈利形勢一片大好,在暴利誘惑下仍“急流勇退”,有“全球投資風向標”之稱的黑石的撤退只能說明一點,持續發力的中國樓市調控政策,已讓外資看到了中國樓市的走勢,預見到房價下行被套牢的風險。抽身閃人無疑是最明智的做法。
資料表明,黑石撤退的時間是9月底。而近半月以來,決策層針對樓市調控持續表態:溫家寶總理數天內兩次要求地方“鞏固樓市調控成果”,時任銀監會主席的劉明康稱房價跌四成房貸風險仍可控,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回應指限購令一時半會不會取消。這些表態,在厘清樓市調控是否走回頭路的混沌的同時,更傳遞出決策層堅定不移搞好樓市調控的強硬態度。
“山雨欲來風滿樓”。決策層態度愈發強硬,樓市調控的局勢已趨明朗,可能會有更多的外資步高盛、大摩、黑石后塵,撤出中國樓市。
黑石等的撤離,是基于自身經營下的明智。而其明智的做法,對中國房價下行而言,更意味著重大利好。
黑石等在中國樓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腳步表明,部分外資投資中國樓市,目的就是投機。中國房價一直不能低下高昂的頭,很大原因就是投機者、投資者的頑固支撐。所以投機的外資加速撤離中國樓市,將極大挫傷其他投機者、投資者的信心,幫助中國房價回歸理性。
不過,各方數據也表明,外資在中國樓市所占比例并不高,如2005年~2006年6月,外資僅占同期國內房地產投資總量的3%。如此,數量有限的外資投機者退出,對中國房價回歸理性,直接影響也可能有限。但間接影響卻是力度非常,因為外資撤出將直接傷及開發商的“命根子”——資金鏈。
此輪“史上最嚴厲”樓市調控走到今年,貨幣、信貸政策空前從緊,開發商從銀行基本貸不到款。但令人意外的是,資金高壓下開發商仍少有資金鏈之憂,降價售房的并不多,依舊是量跌價不跌,這讓人大跌眼鏡。
其原因,各方分析有三:一是“地主家尚有余糧”;二是開發商有強大“外援”——外資:今年1~8月,開發商本年資金來源54738億元,同比增長23.4%,其中利用外資633億元,同比增長71.5%;三是有高利貸做后盾。
隨著樓市調控的“持久戰”僵持18個月,再有錢的“地主”,“余糧”也耗費得差不多了,而高利貸事件頻發下還有多少民間資本肯冒險加入也成疑問,此時外資這一“外援”再一撤退,對開發商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將不得不面對“彈盡糧絕”的絕境。
近期,上海、深圳、北京的等地部分樓盤已經降價。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降價的還是部分城市、部分樓盤,表現在點上而不是面上(辦公樓出租)。
外資撤出,開發商將不得不獨自面對“彈盡糧絕”的資金壓力,降價售房以求資金回籠將成必然,否則就只有因資金鏈斷裂而破產跳樓。或許,外資撤出,才意味著房價由點及面下行的春天真正到了。(來自網絡)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支持或者贊同其觀點。
http://www.dengminghao.com/ 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