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訊(記者 齊琳)為了避免因人口過于集中帶來的交通擁堵,醫療、教育、商業等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北京市委市政府近日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城鄉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未來新建社區規模將避免5000戶以上的超大型社區。
根據《意見》,北京市未來新建社區規模原則上控制在1000戶-3000戶之間,避免5000戶以上的超大型社區出現,與此同時還將加快新建住宅區、城鄉接合部地區、農村拆遷新建小區、流動人口聚居地的社區居委會組建工作。
目前北京已經建成并入住的超大社區包括回龍觀、天通苑、望京等,上述社區的總建筑規模均超過1500萬平方米,總居住人口約30萬,均曾因售價不高吸引了大量的城區人口購房,但由于配套設施跟不上,超大一度被外界稱為“臥城”,隨之引發的是社區沿線上下班高峰時間交通的擁堵、地鐵站點的黑車問題,外來人口聚集引發的社會治安和環境問題,而社區幼兒園、學校、醫院、商業配套跟不上等問題不僅成為居住者心中的“痛”,也成為每年“兩會”代表、委員議案、提案的熱點。(北京寫字樓信息)
曾多次就回龍觀地區配套問題在市“兩會”上提出提案的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鄒正方回憶,由于配套設施不全,生活不方便,回龍觀地區很多居民買房的前幾年一直沒敢過去住。
記者從住建及國土部門了解到,從去年至今,北京開始在源頭上解決上述問題:縮小住宅地塊的單體面積。“在土地出讓階段就限定了項目規模,想超大也不太可能。”上述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供應的土地,除了中心城區等土地資源緊張的區域有一些小型或微型社區外,住宅用地基本位于五環周邊、新城內或新建及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周邊,一來可以緩解集中入住帶來的交通壓力,另外,軌道交通沿線也易于商業等配套設施的入駐。
“社區需求是社區建設的基礎,社區居民需要什么,社區就應該建設什么,這是社區配套的根本。”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告訴記者,國外很多城市在新社區開發之初都需要報備相應的配套設施規劃,例如10萬人口的社區需要配備多大規模的社區醫院、教育機構等等,而滿足居民日常需求的便利店、菜市場、超市更是會被寫入社區開發的規劃當中。“其實配套問題不單是超大社區會有,中小社區也會碰到,因此政府部門應該考慮通過設定地方性標準強制開發商進行配套建設。”
一位社區超市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京市對于新建社區規模的“化整為零”也將對未來社區商業業態產生持續影響。“5000戶以上的超大社區一般對社區購物中心、社區百貨有著特別的偏好,而1000-3000戶的中小社區可能更需要社區超市、社區便利店在家門口布局。而這對于商家來講,進駐中小型社區,在經營規模和營運方式上也將有更多選擇空間,可以大大縮短培育社區商業品牌的時間,加速完成區域性商業布局。”上述負責人表示。(來自新浪樂居)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支持或者贊同其觀點。
北京寫字樓出租租售中心 http://www.dengminghao.com/ 竭誠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