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住宅調控的一步步深化,關于住宅市場的信貸、購置資歷等限制的一步步收緊,相當局部開發商從去年起已轉戰商辦類物業,今年紛繁上市,而市場需求也正應了這樣的市場,供需一拍即合,從中小投資者到大范圍資金,都異常喜愛
辦公物業。
8月15日,漢宇地產市場研討部經理付偉在承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上海為例,上海二季度新建辦公類物業成交面積為55.2萬平米,較去年同期的38.3萬平米有44%的迸發式增長。
上海的限貸給住房改善需求設置了很高的門檻,而限購則直接將原先的住宅投資客擋在了門外,這一類群體既看好房地產市場,又不得購房,只好將資金投向商辦類物業,而其中甲級寫字樓、SOHO、LOFT三類產品各以共同的優勢遭到偏愛。
漢宇地產數據顯現,從上海二季度的辦公市場來看,55萬平米成交面積中,17.6萬平米在內環內,占32%;內外環間19.3萬平米,占35%;外環外18.4萬平米,占33%。
作為辦公樓,上海外環外的位置,目前既不便于辦公,出租率堪憂,即便可以勉強租出,其租金也將十分低。而目前外環外的辦公樓均勻售價在1.5萬元/平米左右,若要到達7%的租金報答率,其每平米日租金必需要到達3元以上,顯然,外環外的辦公樓目前的租金并未到達3元/平米/日的程度。
而且,即便辦公樓的租金報答率到達7%,依照通貨收縮率6%、商辦物業最高貸款5成的比例,也僅僅是貸款的那一半投資剛剛接近于貸款利率,另一半的自有資本“跟住了”通脹率,只好說是保本了,簡直毫無收益可言。
但內環內的甲級寫字樓市場則剛好相反,成熟的商業商務地段,極度稀缺的后續供給量和只租不售的大環境,超越利率、逾越通脹率的租金報答率使得內環內僅有的那些可售甲級寫字樓有了成為優質項目的先天優勢,假如再輔之以品牌房企的背景,立即成為熱銷項目,一房難求。
內環內的
甲級寫字樓受大資金、大機構喜愛,其他地段的項目,若有知名房企的背景或者優越的產品設計,兩者得其一,就能成為優質項目,成為被擠出住宅市場的中小投資客保值、投資的港灣,特別是具備寓居概念的SOHO和LOFT項目。(來自新浪樂居)